這是繼『先別急著吃棉花糖』這本暢銷書後的續集。那為什麼我沒有一篇首集的讀後感呢?當然是因為我沒有這本書。或許是因為史丹佛大學的棉花糖實驗結果已經深植人心,所以我一直提不起興趣去看一篇理論上我已經大概知道的書。但選擇這本續集某種程度上也是想要彌補沒看過首集的缺陷吧!
史丹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邀請了很多小朋友進入一個房間,然後在這些小朋友的桌上放一顆棉花糖,接著告訴這些小朋友:他們可以馬上吃這個棉花糖,但如果他們可以十五分鐘後才吃這個棉花糖,那麼就可以得到多一顆棉花糖的獎勵。有些小朋友選擇了直接吃掉棉花糖,但有些小朋友真的就等了十五分鐘,為了多一顆棉花糖。這個實驗有趣的重點在於他們追蹤發現選擇多等十五分鐘的小朋友,長大後的成就比直接吃掉棉花糖的小朋友高。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就是大人們的心機真的很重!
啊,應該不是這樣!這個故事主要是要講:遞延你眼前的享受,為了將來可以享受更多。
然而,這本續集並沒有著墨在於原本的棉花糖理論,而是推衍這個理論於人生目標的規劃與達成。其中書裡提到成功六步驟的棉花糖計畫:
1. 你需要做什麼改變?
2. 你的強項和弱點各是什麼?
3. 你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
4. 你的計畫是什麼?
5. 你打算如何進行你的計畫?
6. 不屈不撓,堅持到底!
是的!幾乎所有人生勵志的書提到的都差不多:了解自己、訂定目標、展開行動!
所以這樣說來有點老生常談了,那這本書似乎只是浩瀚書海裡其中一個罷了!但其中確有幾點也許不一樣:
哈佛大學做過一個研究,他們發現有目標但沒有把它用紙筆寫下來的畢業生,收入比那些完全沒有目標的畢業生高兩倍,但是,有百分之三的畢業生不但有清楚的目標,而且還把它們白紙黑字寫下來,他們的收入則比其他百分之九十七的人平均高了十倍之多。~~『萬一吃了棉花糖』
是的,我們不清楚這個研究是真是假,但如果是真的,那就是一個很大的觀念了!因為大部分的人的目標,都只是在心理,而且都還是偶而才想起!
再來,是書中主角阿瑟說了很多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表現的恰如其份。很多時候與其長篇大論的說一個道理,倒不如說一個故事,一個不需要解釋,你卻已經明白對方想要表達的東西。威爾史密斯的父親犧牲一座牆就為了讓他們兄弟明白:只要你開始動手做,終有一天就能夠達到目標。威爾的父親做的漂亮;作者在書裡提到這個故事也很漂亮;而我,看了這個故事,也覺得自己的收穫,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