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對於『富爸爸,有錢有理』這本書來說,主要是認清自己的處境與自己的目標。
羅勃特將每個人的收入屬性分為四類,第一種是雇員(E),就是我們一般的上班族;第二種是個體戶(S),就是自己開店;第三種是公司擁有人(B);第四種是投資人(I)。他認為富人通常都是B與I象限的人,而E與S象限,就是窮忙的人。隨著社會型態的多元,現在已經很少人的收入是只待在一個象限的了!你下班時間(當然有人上班也在處理這些)去開個網拍,你就橫跨E和S兩個象限,如果你還買股票,那就又多了一個I象限。當然,提出這個觀念主要還是回到富爸爸與窮爸爸的觀點:富人用錢(資產)賺錢,而窮人用勞力賺錢。所以如果你要成為富人,那你就應該往B與I方向移動!
除了認清自己的收入屬性,再來就是要認清自己的投資屬性:
第零級:一無所有的投資者
第一級:借錢者
第二級:儲蓄者
第三級:聰明的投資者
第四級:長期的投資者
第五級:老練的投資者
第六級:資本家
聰明的投資者與長期的投資者主要的差別在於投資策略!長期投資者有規劃並有紀律執行投資;而聰明的投資則在內線與明牌中繞圈圈。老練的投資者與資本家基本上就是買企業,而不是買股票的等級。所以,一般來說大家都是在第二級到第四級之間。就算我們無法達到第五級,至少,我們應該要訓練自己達到第四級的地步!
這麼多的說明並不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多的東西,而是另一個例子:為風險付錢!當我們買進醫療保險時,我們需要付錢給保險公司,那是因為保險公司承擔了我們未來健康的風險。那當我們買進股票的時候,誰付了錢?我們付了錢。那誰承擔了未來獲利和虧損的風險?也是我們自己。我知道這其實有些利用文字來掩飾差異的弔詭,但我總認為這當中其實有個很重要的點是應該被突破的,可惜的是,現在的我還沒想得很清楚。這就是為什麼我還沒能跳出這個老鼠賽跑遊戲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還有一句話也相當發人省思:利潤是在購買時產生,而不是在賣出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