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兆豐銀行的ERICH,與之前整理五家比起來,費用率和中國信託一樣都是依照投資資產的份額做不同程度的折扣,且資格條件比中國信託更低,我想應該是針對中國信託來的。但由於投資標的仍是以基金為主,所以個人仍然不推薦!
原本的五家智能理財更新的部分整理如下:
- 富邦奈米投新增台灣 ETF 的選擇,費率與國泰一樣是 0.88%。
- 中國信託,新增樂退GO,有四種標的可以選擇:市場類型基金、ETF連結基金、目標風險基金、目標日期基金
2022/04/10 更新。表格按原表格位置更新於下方。
這幾年有許多科技的新名詞出現,而每一個新名詞的流行時間越來越短,舉凡增益實境、虛擬實境、雲端、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新零售、邊緣運算、量子電腦等等等,不要說一般人,就算是相對接觸較多的科技人都不見得對於每個技術能夠朗朗上口,但這些技術到底能有什麼用?有時候感覺很遠,又好像其實已經融入在日常生活中。
而在理財領域裡,這兩年台灣的銀行又多了『自動智慧投資』的項目,而這個項目很多的聲稱了運用了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但實際是不是有這麼神奇,可能還需要時間進行驗證。簡單大致找到了目前有提供類似服務的幾個銀行來進行了解,普遍來說的特性為:
- 就是一種投資信託,根據使用者的目標與投資屬性提供標的物與比例建議。
- 不收買賣交易費。
- 提供投資項目主動再平衡機制或提供被動再平衡建議
- 收取固定比例的信託管理費或帳戶管理費或平台使用費,各家的名詞定義不同,但意義其實一樣。
- 低投入成本(通常定期定額為 1000 NT;單筆為 3000 NT)
- 投資一籃子 ETF 或共同基金
那這與以前自己買股票、ETF或基金的差別在哪裡?主要是以前要自己找標的物,但現在只需要填一下目標要達成多少錢,而現在每個月可以投入多少錢,系統就可以推薦給使用者以哪種比例投入哪些標的,而且使用者也不必花心思去分別在不同標的上各買多少錢,而是直接購買這個方案,系統自動就幫你分配到各個標的去!再來是『再平衡機制』,由於各個標的會因為實際經濟與公司經營狀況而有所漲跌導致其所佔的資產比例與原本規劃的不一致,所以系統會自動進行或被動提醒進行再平衡的動作:
基本上,這就是目前所謂的智能理財或機器人理財的機制。當然,雖然每家的機制大致差不多,但實際看內容會發覺並不是隨便選其中一家就好!為什麼呢?首先,從管理使用費來看,除了中國信託是根據使用者投入的金額決定收取的費用,其餘都是收取一個固定比例。這個機制其實跟台灣匯豐銀行在2012年提出的 FundMax 機制很像,當年簡單還寫了篇分析文章:吃到飽比較好?匯豐銀行的基金方案:FundMax,只是剛剛回頭去匯豐看,網頁上已經不再有這個方案了。這種方案對於一般人來說是好壞各半。首先,這個費用率其實並不低,放個一百萬,他一年就要收一萬,如果一年的收益率是 4%,你等於只有賺 3%,四分之一的獲利就沒了,這真的很驚人。那應該很壞啊!哪來的好?過往台灣的理財專員的績效來自於客戶的貢獻度,這個貢獻度不在於你放了多少錢在銀行,而在於繳了多少手續費給銀行,所以理財專員會為了賺取更多的手續費而建議你頻繁的轉換標的,但如果是這種新型態的理財,你轉換與再平衡是不需要任何費用的,所以也就避免了投資資產在不斷的轉換中消耗了!
再來,目前這五家銀行所提供的投資標的略有不同,富邦與永豐以 ETF 為主;國泰與中國信託以共同基金為主;王道則是涵蓋兩種標的。最近這幾年來,ETF 挾著低管理費用,大大的取代了原本的共同基金的市場佔有率,所以以這點來說,富邦與永豐就比其他三家銀行有競爭力,畢竟你已經花了 1% 的費用了,還去買管理費 1.5% 的共同基金,那等於你的投資的基本成本已經高到長期來說註定不太可能賺錢。至於富邦與永豐誰比較好呢?應該說在伯仲之間,富邦把目標放在倫敦交易所的 ETF,主因是為了可以比美國市場更省一些稅;但永豐沒有限制在英國的交易所這一點,則可以擁有更大的選擇範圍(如美國的 ETF 選項仍是比英國還多)。但基本上可以看出這兩家銀行是比較以投資者為出發點的!其實有一點要特別提的是:富邦證券與永豐證券也是國內複委託相對費用率較低的證券商(需透過營業員去申請專案許可!參考:國外股票:複委託手續費比較)
此外,還有幾點比較零星的注意事項是:
- 富邦的奈米投是不可以部分贖回的!
- 富邦、永豐與中國信託這三家的再平衡是自動進行,所以投資人只需要定期去看看結果即可;國泰與王道則是提供再平衡的建議,投資人需要做確認。
- 智能投資對於配息的處理方式通常都是回到信託帳戶內,做再投資使用。
- 目前的國泰(2020/12/31前)與王道(2020/6/30前)都有提供更優惠的管理費。
最後,簡單個人的觀點來看這些智能投資,本人認為費用上應該還不具有太多吸引力,而且優惠省下來的手續費是『一次性費用』,但管理費是『週期性費用』,這裡修正為『持續性費用』,真正傷害長期報酬率的就剛好是持續性費用(如 ETF / 共同基金的經營管理費、保管費也是),所以從成本來看真的不推薦。當然,對於投資有長期涉獵的人來說,投資組合的搭配、標的的尋找與評估、投資管道的成本降低都是花精神與時間也甘之如飴的,但一般人付點費用把這一切精神與時間省下來,難道不行嗎?其實,也沒有什麼不行!畢竟台灣人習慣不為服務與專業付錢的習慣真的該改改了~
201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