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新聞刊登了勞動部的勞動基金運用局發佈的 2021 年的勞退基金的獲益分配,平均每個人可以獲得兩萬多的收益,當然,這幾年只要是說到「平均」,大家都會笑說一個男人跟一個女人平均有一顆睾丸;或者自己跟郭台銘的平均資產有幾百億這種戲謔的說法。所以勞動局也會提出一個大致的統計數據,如今年(分配去年的收益)拿到超過 5 萬的人約為 149 萬戶,大概佔比 12.16%。看到數據,簡單的興趣又被引了出來,不僅趕緊確認一下自己拿了多少,也很有興趣的看看自己排在哪裡~
既然看了今年,簡單乾脆把前幾年的數據也一併找了出來,當然,這樣的數據發佈會比較沒有意義,因為新制還在成長期,所以戶數目前都還是增加的,而開始領新制退休金的人也有限,所以整體的資金規模還在上漲,2017 年公佈時只有說分配超過 3 萬的人多少人,而2019年開始,已經將範圍拉到 5 萬以上,可以想見的這個範圍會越拉越寬,畢竟大家都還在繳錢,專戶裡的累積金額越高,將來分配也想當然耳的越高。
再來,在從勞退基金的規模來看,去年底(2021年底),整體規模已經來到 3 兆多,但由於開始領錢的人會變多,少子化造成的勞動人口會越來越少,所以規模的高峰值可能也不會很遠了。
關於勞退新制,有幾點簡單這裡想說說:
1. 比對台股的年度收益,可以發現勞退基金的收益率實在爛的可以,雖然數據可以看到,在跌的時期,基金跌的比大盤要少的多,但由於這十五年來漲多跌少,簡單以每年一萬塊的投入來算,你買大盤可以比勞退基金的操作績效多出將近 64%,這也是這些年來很多人都希望政府可以開放讓勞工可以像美國一樣,自選勞退帳戶的投資標的。當然,目前的基金有著政府的保障收益,也就是萬一政府很笨,投資到勞工退休的時候,績效為負的,那政府會幫你補足到兩倍的定存收益,也就是說你的勞退專戶只會多,不會少。但一旦開放自選標的,勞工就需要自負責任,萬一投資不當,那也是勞工自己要承擔。可是從歷史經驗來看,即便台股曾經一次 -46%,一次 -21%,這種大幅度的虧損,但時間拉長下來,這樣的虧損幾乎很快的被彌平。而且開放自選對勞工比較好的是:一個 25 歲剛開始繳的年輕勞工與一個 55歲 快要可以退休的勞工,他們能承擔的風險比是不同的,沒有道理讓一個 25 歲的年輕人就用 55 歲的人的投資方式。而且這裡只是以台灣股市來談,如果你把整個世界含括進來,造成的差距甚至遠超過這個例子。當然,簡單也不能只說好的,風險仍在,例如如果你自選的市場是俄羅斯,你現在大概就欲哭無淚了!
範例:這裡以每年增加 10000 元的勞退提撥來舉例。但這是概念性試算,因為以保障收益率來說,應該按月計算,而不是按年計算。
2. 關於政府保障收益這個問題,其實簡單到現在還是沒有完全搞懂。因為從官網上面看,說的是如果領的時候才去計算是否低於保障收益,也就是說現在帳面上看到的整體賺到10%、20%都是沒有意義的。依目前理解的是:例如2008年的基金收益率是-10%,但因為保證收益率是2.65%,所以當年要用 2.65% 算囉?答案是:不是這樣的!當年是 -10%,就是按造 -10%算,保障收益只看最終結果,以上表的數據的例子來說,就是你領的時候如果當年結算的最終收益低於 9.59% ,那政府會補到 9.59%給你。但各位勞工,15 年的投資報酬率 9.59% 是什麼概念,各位知道嗎?就是你15歲的時候借我一萬塊,在你30歲的時候,我還你那一萬塊本金跟 959 塊的利息,算算通貨膨脹,你就會知道這種保障收益一點意義都沒有。
3. 勞退新制除了雇主需要每月提撥 6%,勞工自己也可以自己從薪水提撥 1~6%,個人真的要提撥嗎?以上的討論已經說明了勞退基金的績效與保障收益是多麼的無力,所以與其自己提撥,倒不如把這筆錢拿去自己投資會比較好囉?這裡要提醒的是:勞退自提的部分是免課所得稅的,所以雖然自己買大盤可以輕鬆打敗勞退基金,但例如個人所得稅已經達到20%,那你的邊際成本就不是只有打敗勞退基金,而是勞退基金加上所得稅率,這種差距就不見得容易達成了!所以如果你是小於等於 5% 的所得稅,那千萬不要自提,絕對不划算。12%所得稅的朋友,就看每月收入支出之後的盈餘還有多少,如果還剩很多,那可以考慮提撥,提撥不見得要提撥 6%,簡單之前就曾經是自提 4%,這個跟公司人資申請即可。至於 20% 以上的朋友,基本上就不用考慮了,自提提到滿吧!除非你有穩定超過 20% 以上的投資報酬標的,當然如果真的有這種標的(合法的),請不吝告訴簡單,感謝。